close

中國過去的農業社會,一般人對於「善人」都十分尊敬。那個時代,在城市或農村的社會中,有著各種不同類型的善人。他們或修橋補路,或賑災恤貧;或冬設粥廠、夏施茶水;或施棺木、施湯藥,種種善行,不一而足。然而,時代進步到工商業社會,「善人」這個名詞在社會上消失了——像仁義道德,忠孝節義這些詞彙被時代淘汰了似的。此時此地,如果對人說仁義道德、說誠信貞節、說溫良恭儉,一定會被人視為異類、被譏為落伍、迂闊。當然,我不是說當代社會沒有人行善,據我所知,默默行善的人不計其數,但是在整個社會來說,以農業社會的道德標準來看現代、以農業社會的慣用辭彙用於現代,一定會被人譏為不識時務。

像我這種不識時務的人、慣做些不識時務的事。在這個功利主義流行的社會中,我來介紹農業社會的善人,豈不是不識時務?但是我相信,也一定有人認同我這種舊觀念,認為善人值得推重,值得介紹,也值得學習。

清末民初的善人王鳳儀先生,名樹桐,鳳儀是他的字。熱河省朝陽縣人,父名清河,母親李氏,兄弟四人,他是老二。他生於清同治三年,家庭貧窮,從小為人放牛,長大為人做傭工。他天性奉親孝順,做人誠實,為人傭工,盡心盡力,決不偷懶。他娶妻白氏,兄弟分家後,未幾母親逝世,他迎請祖父到家中奉養,鄉里人都稱他孝順。

他二十四歲患「瘡疾」纏綿不癒,為了生活不得不繼續工作。光緒二十四年,王鳳儀三十五歲,那年正月,在他內弟家聽一位楊柏先生講善書,講的是《宣講拾遺》,那是一本專講「忠孝節義,善惡報應」故事的書,他逾聽逾有興趣,以後常隨楊柏聽講。有一天聽講「三娘教子」的故事,先是母子爭執,後來兒子聽了老家人薛保之勸,跪下認錯,母親承認自己也有不是,母子言歸於好。王鳳儀聽了感觸頗深,在回家的路上他自悔自責:「怪不得我生瘡癆,我一看人家有毛病(缺點)我就生氣,我是愚人呀。」他一路責問自己:「我專找人家的毛病,那怎算對?看人不對我就生氣,那怎算對?」他深自悔悟,第二天,他身上的皮膚病竟疤了。

這以後,他經過了幾個月的思索,似有所悟,他決定以覺民化俗為己任,乃獻身入宣講善書的宣講堂,他開始學識字,學善書格言,到各地為人講病,勸人為善,度人化世。後來他想:欲救人心,必先教育。而教育須由家庭開始,於是他有了倡辦女學的志願。他叫他妻子白氏,先進入義縣雜木林鄉義塾受學。光緒三十三年,他開始試辦女學,由他妻子充任教員,他自己辦事理事務。第一所義學試辦成功,翌年在錦州楊興屯設立了第二所女學。不意未幾引起界的誤會,有人造謠稱他是邪教,經朝陽縣知事王迺斌明察暗訪,了解他祗是熱心辦學,別無其他,一場風波始告平息。十年之後,各地仿效,民間辦女學成為一種風氣。到他六十歲以後,熱河及東北數十縣,辦學講道的風氣大開,世人稱他為王善人。

民國十八年,他到北京與領導萬國道德會的江希張等人見面,眾人推舉他為禹國道德會宣道部主任。他回到東北後,積極推動萬國道會的會務。王善人度人化世垂四十年,於民國二十六年夏曆十月,七十四歲之年逝世。當代高僧如倓虛法師、定西法師、樂果法師等,都是王鳳儀在宣講堂講善書時代的朋友。

全站熱搜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jchol 的頭像
jchol

熱河同鄉會

jch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