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期師傅手路〞保證已退神〞
品相如圖〞
五甲子天仙玉女-(泰山老母)碧霞元君〞純金箔牛樟〞金面金身戰冠持旨令〞值得珍藏〝
老件必有歷史痕跡〞〞不計較再下標〞
一尊由開台移民〞艱辛跨越『黑水溝』背來台灣的【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】神像〞
雖然已退神〞
但由金身上的痕跡〞就訴說著千萬先民信徒〞誠信恭祀的綿綿香火〞
今天期待你細品味〞也敬待你真心收藏〞
尺寸31-17-15公分
材質:老牛樟木雕〞全身純金箔〞
歡迎參觀結緣〞自取收藏〞
...PS...※...若有意再奉祀者〞可協助安香入神〞並送奏旨令〞原始【天后冠】
敬請網友好好把握〞謝謝你們“
認識【天仙玉女-(泰山老母)碧霞元君】傳說與歷史來源簡介:
全稱為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,俗稱泰山娘娘、泰山老奶奶、泰山老母等,道教認為,碧霞元君「庇佑眾生,靈應九州」,「統攝岳府神兵,照察人間善惡」。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,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女神之一。
至於碧霞元君的來歷,一說為黃帝所遣之玉女。據《玉女考》和《瑤池記》記載:黃帝建岱岳觀時,曾經預先派遣七位女子,雲冠羽衣,前往泰山以迎西昆真人,玉女乃,七女中的唯一修道得仙者。
—說為華山玉女。但—般作為泰山女神,為泰山神之女。據明王之綱《玉女傳》:「泰山玉女者,天仙神女也。黃帝時始見,漢明帝時再見焉。」一說為漢代民女石玉葉,憑靈泰岱。
《玉女卷》稱:漢明帝時,西牛國孫寧府奉符縣善士石守道妻金氏,中元七年甲子匹月十八曰子時生女,名玉葉。貌端而生性聰穎,三歲解人倫,七歲輒聞法,嘗禮西王母。十四歲忽感母教,欲入山,得曹仙長指,入天空山黃花洞修焉。天空蓋泰山,洞即石屋處也。
山頂故有池,名玉女池;旁為玉女石像。可見漢晉時早有泰山神女的故事。漢代人還在泰山頂上雕刻神女石像,在泰山極頂修建玉女池以奉祀。
五代時殿堂傾塌,石像仆地,金童之像漫渙剝蝕,玉女也淪落於泰山嶽頂玉女池內。宋真宗東封泰山,還次御帳,在玉女池中洗手,一石人浮出水面,此乃玉女。
宋真宗於是下令疏浚該池,用白玉重雕玉女神像,命有司建祠並更名為「昭真祠」,遣使致祭,號為「聖帝之女」,封「天仙玉女碧霞元君」。
明朝時,將昭真祠又更名為「靈應宮」,後又擴建,增大規模,為碧霞宮。賜號「碧霞元君」。
道教吸收了上述信仰,認為碧霞元君乃應九炁而生,受玉帝之命,證位天仙,統攝岳府之神兵天將,並照察人間一切善惡之事。
在中國的北方地區,民眾對碧霞元君的信仰極盛,信徒以之為奉神,禱之即應。在民間廣為流行宣揚敘述泰山娘娘靈跡的《泰山娘娘寶卷》,道教也奉為教門經籍,納入道書之列。
碧霞元君的稱號,也並非泰山娘娘的獨有,南方的天妃順懿夫人也有此號,《封神演義》又說余化龍為主碧霞元君。直到近代,碧霞元君之名才為泰山娘娘開專有。
另外,民間傳說的碧霞元君更神通廣大,能保佑農耕、經商、旅行、婚姻,能療病救人,尤其能使婦女生子,兒童無恙。故舊時婦女信仰碧霞元君特別虔誠,不僅在泰山有廟,在各地也建有許多「娘娘廟」,並常在左右配祀送子娘娘、催生娘娘、眼光娘娘、天花娘娘等四位娘娘。
這種信仰至今仍很興旺,人們仍不辭勞苦登上泰山絕頂,許願還願,向其祈禱,香火不斷。碧霞元君的聖誕為農曆的四月十八日,一說農曆的三月十五日,是時泰山碧霞祠和供奉碧霞元君的廟觀均要舉行隆重的慶典。
碧霞元君其誕生年代和身世自古說法不一,有凡女得道說、黃帝玉女說、華山玉女說等等。有史可考的,宋真宗封泰山時,於岱頂玉女池旁得玉女石像,即造神龕供奉其中,封為「天仙玉女碧霞元君」,並創建昭真祠。
祠於金代改為昭真觀,明代稱「靈佑宮」,近代稱「碧霞祠」。元君廟在泰山上下有很多座,山頂的碧霞祠為主廟,山下的遙參亭、紅門宮和靈應宮都是元君行宮。此外,泰山周圍遍佈很多小的元君廟。
明清時,由於碧霞元君影響日益擴大,祀元君的廟宇也從泰山擴展到全國各地,每日裡香火旺盛,對其的信仰遍及大半個中國。人們對碧霞元君尊崇倍至的原因有兩條:首先,與元君的職司分不開。
明萬曆二十一年(1593年)王錫爵《東嶽碧霞宮碑》記載:「元君能為眾生造福如其願,貧者願富,疾者願安,耕者願歲,賈者願息,祈生者願年,未子者願嗣,子為親願,弟為兄願,親戚交厚,靡不相交願,而神亦靡誠弗應。」
由此可知,碧霞元君在民眾的心理層面上簡直是有求必應,無所不能。其次,碧霞元君作為平易近人,和藹可親、樂善好施的女神,更是讓勞苦大眾倍覺親切,從而愈加信賴她,一躍成為民眾心目中的慈母、聖母。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五日是碧霞元君的生日,香客多來此祭拜以示慶賀。
岱廟遙參亭內自明以來一直供奉碧霞元君,民間把遙參亭稱為泰山第一行宮。現遙參亭正殿內仍奉祀碧霞元君,東西配殿分祀眼光娘娘及送子娘娘。 元君廟在泰山有上、中、下三廟。
宋代以後,元君廟遍及全國,每年農曆四月十八為祭祀日。《帝京景物略》:「後祠日加廣,香火自鄒魯齊秦以至晉冀,祠在北京者,稱泰山頂上天仙聖母。」泰山之外,留存至今的大型元君廟有山西太原、山西晉城、山西蒲縣、山西萬榮、河南新鄉、陝西西安等7處。
..........碧霞元君神咒............
天母運合,玉闕真仙。金蓮發苞,御制熊然。孟夏十八,化現母前。修真合道,受命天仙。敕封玉女,護世威嚴。
神兵侍衛,鬼官俟宣。誅鋤奸盜,扶危濟險。平治水火,降福消愆。清寧宇宙,仁慈而憐。從善者奉,逆我者但。
人間祀仰,天地齊年。何災不滅,何福不遷,遵承帝命,永劫綿綿。包含岱岳,玄之又玄。急急如律令。
碧霞元君,即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,俗稱「泰山奶奶」。碧霞元君之由來,眾說不一。一說是泰山神之女。一說原是天仙神女。據明王之綱《玉女傳》引《玉女考》,黃帝遣玉女七人在泰山建岱嶽觀。七名仙女雲冠羽衣,焚修以迎西昆真人。
七女之中,只有一女修而得道,即碧霞元君。另一說則稱碧霞元君原是凡人之女,稱:漢明帝時,西牛國孫寧府奉符縣善士石守道與妻金氏所生之女,名玉葉。其女相貌端莊,為人聰穎。
三歲懂得人倫,七歲即學道法,曾參拜西王母。十四歲時入天空山黃花洞修煉。天空山,即泰山。黃花洞,即山頂石室。三年修煉丹成,元精發而光顯。於是,憑靈泰山,成為泰山女神碧霞元君。
泰山之有女神,晉代的《博物志》、《搜神記》都有記載。但泰山女神之受封是北宋真宗時的事。據《蒿庵閑話》稱,漢代仁聖帝以前,山上有琢金童玉女,至五代時,殿圮象仆,童象泐盡,女淪於池。
宋真宗東封還次御帳,滌手池內,一石人浮出水面,出而滌之,玉女也。真宗命有司建祠奉之,號為聖帝之女,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,祠名昭真祠,當是今泰山山頂碧霞祠的發端。明成化年間,拓建為宮。弘治年間更名為靈應宮,嘉靖年間再更名為碧霞。
護佑眾生
碧霞元君受玉帝之命,證位仙真,統率泰山嶽府之天將神兵,照察人間一切善惡生死之事。神通廣大,治病救人,護佑一切農耕、商賈、旅行和婚姻等事。民間傳說,碧霞元君之女侍塑像中有一女抱有嬰兒者,此乃碧霞元君陰佑婦女兒童健康平安,能讓無孕得孕,有孕順產。
奉祀
明清以來,直至今日,民間崇拜泰山奶奶的,一直十分興盛。碧霞元君神誕之日是四月十八日。神誕日前後,正是泰山地區春暖花開的時候,登頂上山為碧霞元君燒香奉祀、許願還願者,常常是山上山下,連成一片。北方地區多有供奉碧霞元君之廟觀。據《宛平縣志》等稱,舊時,北京宛平高橋和妙峰山一帶,自四月初十至十八日都有碧霞元君神誕廟會,遊人相接,「傾城婦女往乞靈,祈生子」。
參考資料.....《雲笈七籤》《文獻通考》
...........祈祀奏文..........
碧霞 元 君 娘娘寶誥志心皈命
禮混沌初開。盤古元始玄精來。化育滋物群靈須洞台。上古衍繁築玉階。
踏罡火,躡紫虛。吾受元始玄精鸞鳥受胎。應劫四萬六個災。
受誥十六玄蒼高。諱姓張。化積外功十萬。允為義孫。實乃東嶽大帝之女。功圓德滿。今居忉利宮下。為應劫災。乃於紂夏應其天運與狐坦已等。
弄朝敗紀。幸西王母(乃吾祖婆)點化四時之劫。育成萬年玄精體。
序白陽劫灰。拯化眾子。受玉旨承父命吾於神州熱河省。顯化全黎。
受益九萬功。受封。宮主娘娘。亦稱。碧霞元君。降魔護邊原始玄精元君也。世上尊我大姑娘。
口訣咒語吾亦先 傳下諸子化罪愆、唵啟嘟咻臨叨、降魔護道碧霞元君、
一氣自消二儀自分、急如元始律令敕、
......註:十七玄穹高姓張者:即上天第十七代玄穹高上帝、張儀玉皇也。此 張儀非春秋時代之張儀,而今上天第十八代玄靈高上帝,乃 關聖玉皇也。於清同治三年西曆一八六四上元甲子接玉帝位,距今止已經一百卅多年矣。
蓋自有天地,蒼穹帝位已換十八代也。以十八個字在玄下值令:即玄、元、明、微、寰、中、理、天、運、化、陰、陽、正、氣、震、蒼、穹。
以上十七字係上古、中古、青、紅陽期帝號。今起下古白陽期以靈字首運也。
故事一
元君渡青竹、周同建竹林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傳
今敘述幾則和碧霞元君有關的神話故事。
話說在泰山北陰處,有一片長得茂盛的竹園。元君自泰朝証果後,收九天青鸞鳥為其座力。青鸞鳥見此片竹林,蒼翠蓊郁,經年不凋,故選擇此處為憩歇之所,其中有一顆修竹,得諸青鸞鳥經年所食之奇花異果之殘屑,並獲天地精華之孕育,終於成了精,更能幻化人形。
一日,正是天高氣爽的中秋佳節,有一位在泰山前面一家書院裡讀書的學生,名叫周同,藉著書院放假之便,邀請幾個同窗摯友,相偕到泰山避玩。這周同,姿容豐標,聰慧過人,他的父母親一心要他考取功名,謀得一官半職,可是周同,偏偏淡泊名利,只喜歡畫畫,尤其擅長畫「蟋蟀吃白菜」,圖畫起來栩栩如生,乍看下,神態活現。
這日,在泰山北陰處,竟與同伴離失,頓覺慌亂起來。忽然間,聽見草叢裡,傳來蟈蟈兒的叫聲,清脆入耳,周同當下尋聲撥草,躡手躡腳的在尋找,果然發現一隻碩大異常的蟋蟀,躲在草叢裡,蟈蟈地叫。
周同一扒,逮個正著,高興得不得了、小心冀冀地,立刻將牠放追草帽頭裡籠了起來。忽然間,又聽到了一隻蟋蟀,蟈蟈作響,叫的聲音,比剛才的那一隻更嘹亮,他再次尋找、捕捉,又逮到了一隻。當他正要往草帽裡放時,發現第一隻竟了無蹤跡,經檢視帽籠,完整無缺,了無破綻,其內心疑惑不解。心想,管他的,反正已逮到一隻更好的了,就不再理它了......當他逮住第三隻的時候,又發現第二隻不見了。
就這樣,他跑一段逮一隻;逮一隻,跑一隻,一逮一失,一失一逮,連連九次,心裡好生納悶,抬頭看看天色,太陽也快下山了。於是他把草帽往頭上一扣,想循原途返身下山來。
說也奇怪,當他剛邁一步,忽聽背後,蟈蟈又叫起來,這一隻的叫聲,
說也奇怪,當他剛邁一步,忽聽背後,蟈蟈又叫起來,這一隻的叫聲,比
任何一次的都好聽,宛如撥琴弄弦一般,美妙動聽,這下周同的癮頭又上來了,找呀找,不知不覺地走進了一堵青色的石牆裡,那蟈蟈三蹦兩跳地翻過一道石墻不見了?
周同定睛一看,不禁吃了一驚;哎呀,這是什麼地方?正感訝異之際,一陣大水突然由牆向傾盆而出,灑得周同淋淋漉漉,渾身之水,周同正想破口大罵,忽見左側大門一看,一位清新脫俗,美艷俊俏的姑娘,走了出來,笑容可掬地朝周同而來,姑娘拉著周同的衣袖賠禮道:「哎呀,全怪我粗心,把你的衣裳給弄濕了。」
周同面對這如花似玉的姑娘,而且又是輕聲細語,令他如醉如痴,心神恍惚喏喏後退,姑娘接著說:「這位大哥,快,請到我家裡來,把衣服換了,以免遭受風寒。」
「不用!不用!」周同反而不好意思,姑娘問:「你怎麼會到這裡來?」周同把捉蟋蟀的事,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。姑娘又說:「那就到我家院裡逮去吧!」姑娘見周同有所顧忌猶疑不前,急忙解釋道:「你別害怕,家中只有我一個人在!」
周同一來貪心逮蟈蟈,二來覺得這姑娘情意殷切,在盛意難卻之下,終於跟著姑娘進了院子。周同左看看,右瞧瞧忽然發現竹枝上掛著一個籠子,裡頭的蟈蟈正趾高氣昂地在裡頭叫囂,這不是從早上到黃昏,抓了又跑的蟋蟀嗎?
周同正想問個原委,姑娘隨即說到:「這些蟈蟈,是我養在這裡的,他們飽飲竹葉上的露水,就到外面去玩耍,我跟你一樣,也滿喜歡蟈蟈的,如果你喜歡的話,就送給你好了。」
當姑娘領著周同進入大廳時,周同發現壁上懸掛著一幅絹繡正是自己醉心的「蟋蟀吃白菜圖」;周同正看得出神時,姑娘遞了一件衣服要他更換,周同接在手裡,又驚又喜,喜的是遇上了一個溫情的姑娘,擔心的是,一位待字閨中的姑娘,竟有男人的衣物。
青竹姑娘善解人意,隨即說道:「這衣服是家父年輕時所穿的,爹是個養竹子的行家,剛下山去賣竹去了,十多天才會回來。」周同聽了這一番話,而就不疑有詐了。
不多久,姑娘又給他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酒食,兩人相偕,共進晚宴其樂融融。周同吃了個酒足飯飽,隨著問著:「這兒是什麼地方?」姑娘道:「叫竹林園。」
周同又問姑娘叫麼名字,姑娘告訴他,叫青竹。青竹姑娘坐在燈下,給周同整理剛才被弄濕的浪服,忽然流下淚來,周同不解其意,急忙追問道:「剛才還高高興興的,怎麼突然掉下眼淚呢?」青竹說:「爹平時忙於工作,一出門就十天半月,家中常常只留下我一個人,孤零零的,明天你一走,我又是孤孤單單了。」
青竹兒的淚珠兒,就好像剌在周同的心坎上滴滴心痛,於是周同答應她,常來竹林園做伴。青竹兒說:「你勤讀詩書,為的是功名富貴,那有工夫陪我呢?」周同嘆口氣說道:「我視名利如糞土,我倒喜數學藝作畫;過著像妳這樣悠悠自如的生活。」
青竹兒聽了破涕為笑,「原來你喜歡畫畫兒,我喜歡繡花兒,以役你就常常來給我替個繡花樣子吧!」......兩人交談甚歡,兩心相悅,情投意合,當晚
結成了夫妻。
第二天,周同惦記書院功課,不得不回去,青竹兒領路,送了周郎一程,分手時,離情依依。從此,每天當學院放了學,周同就悄俏地跑到竹園與青竹姑娘喑通款曲。
其間,因行徑怪異,終被書院授儒察覺,原本就不擅說謊的周同,經不起老先生一番詰問,便把事情經遇,一五一十地說了。
師儒很訝異地說了:「哎呀,莫非是被什麼妖精迷了你的心,聽說山後有魈木客,專啖人心,每吃一人,可增加一百年道行,今後,你萬萬不可去了。」
經老師訓斥後,並諭知其雙親,嚴加管束,從此,周同再也沒辦法到竹園去了。周同萬分無奈,為情所困,終日昏昏沉沉,飯菜不思,
過了十天,竟病倒在床,藥石罔效,一天夜裡,周同正昏昏如痴之際,忽聞窗外剝剝作響,不會兒,青竹姑娘已亭立在他的床前,並輕聲細語,情極愛憐地說道:「周郎,十天來未見你來,猜想是出事了,趁夜裡,偷偷地來看你,也解相思之愁。」
說著說著,從口中吐出一顆青綠綠如梧子大小的藥丸子,送進周同嘴裡,並囑咐道:「這丹丸是我歷時千年,並跑遍了泰山,採集了七八種靈藥提煉而成,你只要把這寶丹含在口裡,就能使你體力恢復,但可千萬不要咽下去。」
果然,周同,頓覺精神飽滿,渾身有力,青竹兒徹夜廝守,形影不離,直到東方泛白,青竹姑娘才依依不捨地離去,臨走時,周同又把那靈丹還了青竹姑娘。這樣,一連三夜,周同不但無藥自癒而且神采奕奕,老師和父母甚覺蹊蹺,窮究原委。
周同生性老實,又把青竹姑娘,夜裡探望之事,和盤托出,老先生乍聽之下,驚慌不已,當下想出了一計,說道:「那女子,必是妖精無疑,晚上,她若再來,你務必趁機把那丸子吞了下去,她沒有寶丹,要害你也無從害起。」
結果,他真的依了老丈生的主意,果真把那丸子吞下去。青竹兒眼見周郎中了計,只好傷心地說道:「老實告訴你,我是青竹仙子,因須得人陽精露,才可永得人形,所以我以蟈蟈引誘你與我相識,並騙稱家父外出,始有機會接近你而結縭為夫妻,
沒想到,你竟不念夫妻情深,輕信別人的讒言,傷害了我,可見我們的情緣已盡,留下元丹可助你修行,我已幸蒙宮主娘娘收我為徒,今後,我當奮發精進,為元君效勞,期能庇佑蒼生,再造功德,此後,此青竹必將枯萎,任你憑弔。」
話畢,眼淚奪眶而出,一轉眼,倏然消失。 周同傷心欲絕,熱淚雙垂,從此以後,不羡功名,不涉感情,專心作畫,不久因所畫「蟋蟀吃白菜圖」,栩栩欲活,而聲名遠播,身體也一日比一日強健。
幾年後,在一個秋末近冬時節,隻身尋跡,重遊舊地,唯見竹林依舊在,景觀不復留,但見枯黃竹幹一枝,根部殘留班班血跡,周同觸景傷情,百感交集,不禁痛哭失聲,涕淚縱流,頓覺人生在世猶如幻夢一場,也了悟了世事無常的真諦。從此,在此地築寺而居,削髮為僧,取名竹林寺,後稱懸雲寺。可惜者,在五朝亂華之烽煙中,附之一炬,徒留枯萎竹頭一簇,大如桌
面,令人發恩古之幽情。這一段纏綿緋惻,哀怨動人的愛情故事,至今還叫人傳頌不已。